
特朗普 圖源:網絡 特朗普的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將于6月23日出版《白宮回憶錄》,書中的一些內容這幾天相繼通過媒體披露。博爾頓說,特朗普“格外不喜歡”臺灣,他總結特朗普對臺灣問題的態度是“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和義務到此為止。”作為親臺派的代表人物,博爾頓的話有較大的可信度。 當然,這話估計民進黨及其控制的媒體會選擇性“失明”,他們更愿意宣揚美國人會“保護臺灣”。比如,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霍利上周在推特上宣布,他已提出“臺灣防衛法”議案,旨在確保美國履行“對臺安全承諾”,維持足夠軍事能力阻遏中國大陸對臺灣所采取的“既成事實”戰略。對此,臺灣媒體大幅報道,認為美國的對臺承諾更加清晰,還有媒體設想“5萬美軍將駐扎臺灣,設3大基地”。 美國國內近期確實有一股勢力企圖推動美國“對臺安全承諾”去模糊化,除了共和黨參議員霍利之外 ,還有眾議員加拉格、企業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馬明漢等人。這反映了美國一些政客極端的反華仇華心理和打“臺灣牌”獲取政治利益的險惡用心。但是,霍利提出的美國武裝拒止“大陸武統”設想,離美國現行的臺海政策實在相差太遠,目前看不出成為法律條款的可能性。 第一,美國不可能為“臺獨”去冒“不值得的風險”。特朗普處理國際關系上的基本原則是“對美國沒好處的賠錢生意不干”,在臺灣問題上,他不是無條件介入,而是通過打“臺灣牌”收取臺灣的“保護費”,另一方面用低成本的投入來獲取對華博弈的籌碼。博爾頓透露的白宮信息顯示,特朗普絕對不會為臺灣“賣命”,相反,他對民進黨當局企圖拉他下水“格外厭惡”。在疫情蔓延和國內問題叢生的背景下,美國事實上正面臨“戰略收縮”的問題。6月13日,特朗普向西點軍校畢業生致辭時,公開告訴美軍的這些年輕軍官“不當世界警察”、“不為美國人民沒聽過的地方出兵”,透露的信息耐人尋味。臺灣是否可以成為“沒有聽過的地方”中的例外?如果在風險足夠大甚至對美產生重大負收益的情況下,未來不管管總統是誰,美國方面相信會作出另外一種更合乎邏輯的選擇。 第二,美國在東亞的投入不足以遏止中國的統一大業。美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是世界老大,中國也無意挑戰他的老大地位,但這不等于美國在世界上就可以為所欲為。這次美國的大騷亂和疫情大流行,充分說明了美國內部存在很大的矛盾問題,其軟硬實力沒有某些臺灣人想像的那么厲害,這已經為現實所證明。自2017年以來,美國一直對中國搞“極限施壓”,幾乎所有的牌都打了,但一直就是搞不定,反而消耗了自己的實力和國際信用。現在美國要搞“印太戰略”和排擠中國的“G11”,實際上他的盟友都留了一手,目前似乎只有澳大利亞和民進黨當局表現得很“死忠”。印度想借勢美國討便宜,但實際上吃了美國的“悶虧”的。朝鮮也看出了美國的外強中干,這次朝鮮忍不住與韓國交惡,包括周二炸了朝韓聯絡辦公室,實際上是敲山震虎,催促韓國在發展半島雙方關系上拿出實招,但美國人連吭聲都沒有。如果不是看在臺灣“豐厚油水”的份上,美國人才懶得如此“熱忱”地對待民進黨。所以民進黨當局寄希望于美國與“臺灣安全”綁定,這完全可以判定為白日做夢。霍利等政客鼓吹“臺灣防衛法”其實也是為了“獲利”,當然不排除他們希望“中國人打中國人”的陰暗心理。 第三,從草案到法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這些年,美國國會把涉臺立法的重點放到了軍事安全事務上,這是其實施“以臺制華”戰略的重要舉措,也是推進“印太戰略”的手法。霍利作為美國參議員,只要他的草案得到了參議院主持人的同意,就可以成為議案,可以說是零成本。但其后還要經過相關委員會審議、參議院通過、兩院協商和總統簽署等關口。包含明確“武裝阻統”敏感條款要成為法律,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,因為這意味著美國的“攤牌”風險正無限接近。這幾年,美國在臺灣問題有所涉險,包括2018年的“國防授權法”以國會意見的形式提出“美臺聯合軍事演習”“美臺軍艦互泊”條款,但實際上一直未有任何突破,顯示美國打“臺灣牌”仍然難以脫離中美關系“斗而不破”的格局。不排除霍利炮制“臺灣防衛法”是民進黨公關的結果,民進黨希冀以此把美國這個安全靠山用“美國國內法”固定下來,好心無障礙地搞“臺獨”冒險,另外也想順勢炒作這個話題,增加島內社會“依美拒統”的底氣和認知。 在疫情的沖擊下,國際秩序與權力結構正加快發生轉變,美國愿意做“世界老大”,但它并不期待繼續做“世界警察”。臺灣不能提交足夠多的“保護費”之日,或者就是美國“安全承諾”回縮之時。1949年底蔣介石退據臺灣,杜魯門政府判斷國民黨“大勢已去”,接受中國的問題由中國人自己解決,這一幕遲早會在臺海再次上演。(袁周 特約軍事評論人)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
責任編輯:黃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