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初,我結束試用期,正式成為四川省臺辦的一員。2019年,我已收獲了太多深刻印象,忙碌工作的背后,是兩岸從未斷絕的血脈親情,是交流中常有的殊途同歸之感,是遇見的許多閃光的臺灣朋友。兩年的時光,川臺交流合作時而見綠樹開繁花,也曾有高樓平地起,數十項活動熱鬧舉辦,十數個平臺基地穩步建設,80余萬臺胞來川觀光,新落戶近300家臺企,20多億美元臺資投資天府。而我,有幸親歷著這一切……
2017年,41個年兩岸交流項目在“兩岸和平發展論壇”上公布,“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”列入其中,也是四川唯一入選項目。文昌祖庭和文昌文化發祥地綿陽市梓潼縣,邀500海峽兩岸嘉賓出席 “北孔子、南文昌”的盛典,三獻禮、六佾舞祭祀文昌,論壇、展演等九項活動配套。因為我們知道,包含文昌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,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,深化兩岸交流合作,實現同胞心靈契合的必經之路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弘揚。
2019年,從四川出發的6座文昌神像在高雄香火鼎盛,到四川進香謁祖、朝拜祈福的臺灣朋友絡繹不絕。不僅是文昌文化,川臺文化交流已經遍及古蜀文明、三國文化、宗教民俗、少數民族風情以及川菜川茶、大熊貓文化等多個文化主題,峨眉武術、自貢彩燈、川劇等巴蜀文化精品更是赴臺展演。
我見到唇齒相依的經貿合作,聚集兩岸的熙熙攘攘。2017年,國臺辦、商務部正式為四川省“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”授牌,為臺商西進發展搭臺,開放的是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商機,開放的是西南3億人口的市場,開放的是四川產業補鏈升級的機遇。因為我們知道,川臺資源互補,優勢各異,不論是推動內需消費升級,還是因應國際市場變化,川臺合作大有可為。2019年,在川累積注冊臺資企業達到近2300家,臺灣成為四川第三大貿易伙伴,臺商臺企在電子信息、食品飲料、百貨零售、現代農業等更多產業領域發揮優勢,引領帶動更強,自身發展更好。
我見到坦誠相待的互動體驗,勾畫兩岸的青春笑顏。2017年,四川整合各方面資源,合力提升川臺青年交流質效,“臺灣學生蜀文化體驗月”由此拉開帷幕,從此每年1000多位臺灣青少年穿過海峽,越過崇山,到熊貓故鄉體驗巴蜀文化,為未來發展作一參考。因為我們知道,民族的未來在青年,兩岸的未來也在青年,兩岸關系要行穩致遠必須增進兩岸青年的了解,讓小確幸有機會去擁抱大未來。2019年,體驗月已拓展成了體驗季,填充以數十個文化營、實習營、創新創業營,內容形式更加豐富,參與人數也更多。
我見到應時合勢的政策舉措,描繪兩岸的錦繡未來。2017年,大陸全面開放臺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就讀高校,各地寶貴的教育資源真切地向臺灣同學們放開懷抱,其時掀起的西進讀書熱至今未有稍退。緊隨國家“31條措施”,四川出臺了“川臺70條”,從“同等待遇”出發,將這樣的利好擴展至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。因為我們知道,真心為臺灣同胞謀福祉,就是要給他們更多的選擇,和他們分享發展機遇和紅利。2019年,500多位臺灣學子在四川大學、電子科技大學等四川最好的學府內穿梭學習,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受益于開放學測申請。“川臺70條”惠臺利民的腳步仍在繼續,對臺胞臺企來說,項目評選、政策補貼、減稅降費、職業資格、榮譽稱號等已經成為真實獲得,而貫徹新出臺的“26條措施”,我們還將做得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