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江德斌 近日,網上流傳的一張聊天截圖顯示,重慶市開州區疑似有教師要求家長參與區長直播購物,并將相關憑證上交至“教委”。對此,開州區委常委、宣傳部長6月11日上午回應媒體稱,此事系個別老師理解有誤,“操作有些不當”,“我們要求絕不下發文件,搞硬性攤派。” 當前,各地都在搞“領導直播帶貨”,一方面是為本地特色產品進行宣傳推廣,擴大市場影響力;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推動產品銷售,為本地經濟復蘇增長出力。領導帶貨,能夠憑借官員身份的號召力吸引消費者,也是通過地方政府對產品的背書來獲得市場的信任,本身是件好事。然而,要是將領導直播帶貨當作“政績”,從而想盡辦法去沖KPI,就很容易造成動作“變形”,走上硬性攤派的老路了。 從該區宣傳部長的回應中可以看出,老師要求家長參與直播購物的情況確實存在,只是這一做法“系個別老師理解有誤,‘操作有些不當’”。這種解釋不僅難以服眾,更有些欲蓋彌彰的感覺。而從公開信息來看,該區長早在2月份就創造過“直播一小時賣萬單”的優秀成績。那么,上次的優秀成績是否也有“刷單”的情況呢?值得追問和調查。 更需要看到的是,目前,全國范圍內已經有多個地方出現了類似的硬性攤派情況。比如,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在開展“縣長直播帶貨”活動時,就“要求全縣干部最低消費50元”,引發社會輿論的強烈批評。還有一些地方,為配合領導帶貨,想出各種花招:比如“虧本賺吆喝”,只管流量和銷量,不管交易是否符合正常市場交易的等價交換原則;再比如搞“二次簽約”“虛假下單”,把已完成的交易在直播時再進行一遍,或下單之后再退單;又比如組織大量水軍,在領導直播帶貨時高唱個人贊歌,營造“刷屏”的氛圍等……這些鬧劇,都值得引發思考。 各地領導應該認識到,直播帶貨是市場化的競爭,能否達成銷售目標,有很多復雜的制約因素,不能為了顧及領導面子,就將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搬進來,通過搞硬性攤派來達到銷售目標,或者將直播帶貨變成捧領導馬屁的“秀場”。這樣做只能帶來虛假繁榮,不僅達不到刺激市場的目的,更會引起民眾的反感。 這也提示我們,應高度警惕領導直播帶貨背后的“貓膩”,對其及時糾偏,并針對官員直播帶貨制定一定的紀律和標準,規范此類行為,堅決杜絕類似以權力之手干預市場的行為。(江德斌) 來源:光明網
責任編輯:徐亞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