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徐悲鴻與齊白石 
齊白石自創的紅花墨葉一派

陳師曾和齊白石合作的《石榴》
暢銷書《古董局中局》改編的系列電視劇正在播出,民國時期北京地區是重要的書畫市場,產生了一批優秀畫家,也因此留下了頗多書畫精品。
前清遺老遺少“以名顯畫”
民國時期,北京地區的書畫家是書畫市場的主要供給者,清代遺老遺少、政府官員、傳統文人畫家以及民間的職業書畫家等,無不積極參與到書畫市場中來。他們主動發布潤例(亦稱“掛筆單”),潤例的多少是以書畫家的名氣、地位等因素決定的,而琉璃廠的南紙店是書畫家掛筆單最為集中的地方。
這些畫家中的溥心畬、溥雪齋、溥松窗、溥佐等人,作為清朝皇室貴族之后,均受過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,詩文書畫造詣相當深厚。到了民國初年,這些失去俸祿的貴胄子弟,有的不得不以書畫為生。但他們本身具備一定的物質和社會資源,雖然也賣畫,卻都能堅持個人的藝術主張,不為藝術市場所左右。如恭親王之孫溥心畬,書畫精湛,身份特殊,通常畫家剛出道是“以畫求名”,他卻可稱得上是“以名顯畫”。他的作品均由榮寶齋代理,自己不用為書畫的銷路發愁,生活比較優越,所以在作畫時能夠保持較為單純的創作心境,在技法和題材上可以視自己的喜好而定。
多重身份的官員畫家
還有一類畫家有著政府官員的身份,代表性人物有金城、陳師曾、周肇祥等。他們大多為文人出身的官員,這種雙重身份為他們從事書畫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。他們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,在書畫市場的交易過程中扮演著決策者與推動者的角色。如由金城、周肇祥等二十多人合作發起成立的“中國畫學研究會”,在資金上一直得到時任總統徐世昌的支持,畫會招收學員,定期舉行畫展,舉辦義賣,舉辦中日聯合繪畫展覽等活動,極大地促進了北京書畫市場的發展。
這些非職業書畫家在提攜、扶持甚至資助職業書畫家方面起著非常大的作用。陳師曾對齊白石的提攜與幫助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證。陳師曾本人曾在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任職,兼任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,也是中國畫學研究會的發起者之一。他與當時的書畫家如吳昌碩、金城、姚華、湯棣等人均交往密切,被公認為民國初年北京畫壇領袖之一。反觀齊白石,其出身為“我的祖宗,一直到我曾祖命三爺,都是務農為業的莊稼漢,上輩沒有做過官,也沒有發過財。”(《白石老人自傳》)齊白石1917年開始定居北京,“住法源寺廟內,賣畫刻印。”
陳師曾在琉璃廠南紙店發現齊白石的潤格及所刻印章,前往拜見,二人成了莫逆之交,陳師曾利用其掌握的各項資源支持、扶持齊白石的鬻畫生涯。“我那時的畫,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,不為北京人所喜愛。我的潤格,一個扇面,定價銀幣兩元,比同時一般畫家的價碼,便宜一半,尚且很少人來問津,生涯落寞的很……師曾勸我自出新意,變通畫法,我聽了他的話,自創紅花墨葉一派。”1922年,陳師曾攜帶齊白石作品前往日本,參加東京府廳工藝館的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。“陳師曾從日本回來,帶去的畫,統都賣了出去,而且賣價特別豐厚。我的畫,每幅就賣了一百元銀幣,山水畫更貴,二尺長的紙,賣到二百五十銀元……經過日本展覽以后,外國人來北京買我畫的人很多。琉璃廠的古董鬼,知道我的畫在外國人面前賣得出大價,就紛紛求我的畫,預備去做投機生意。一般附庸風雅的人,聽說的我的畫能值錢,也都來請我畫了。從此以后,我的賣畫生涯,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。”
這些官員書畫家雖然也定制潤格、出售筆墨,但書畫家的身份只是他們的眾多社會角色之一。例如身為司法部參事的余紹宋,雖然常有鬻畫之舉,但是更重視自己傳統文人書畫家的身份。據《余紹宋書畫論叢》記載:“下午汪溶來,持去畫一幀,云將以陳列于中日畫會。余于此會不謂然,蓋惡其市井氣太重,不專嫌標榜也。”
職業畫家是市場主力
再一類則是純以書畫交易為謀生手段的職業書畫家,雖然其中聲名顯赫者寥寥,卻是參與市場的書畫家群體中數量最多的,代表性人物有齊白石、陳半丁、陳少梅等。他們處于書畫市場供給方的最底層,但本身藝術修養頗高。他們中的名家通過與社會資源占有者的交流合作,獲得了身份及職業上的認同,最終通過市場的認可而確定了自己的書畫風格。如齊白石到北京就與陳師曾、樊樊山、羅癭公、姚華、徐悲鴻等人交好。
為了謀求生存,這類書畫家時常會根據大眾的喜好進行創作,以迎合市場的需求。如齊白石的畫作在傳統的人物及山水方面,有觀音、鐘馗、八仙、淵明采菊;也作海派流行的題材,如歲朝清供、富貴平安、清白傳家、長年富貴等,這多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作。
除了居住在北京的本地畫家之外,南方地區的畫家也紛紛涌入北京。1928年秋,張大千由上海到北平,經陳三立介紹,認識了居住在原恭王府的溥心畬。從此張大千與溥心畬常在一起談書論畫,吟詩作賦,結下了深厚的友誼。他們的畫作也多次共同在北平的琉璃廠展出,銷路甚暢,因此有“南張北溥”的說法。
黃賓虹寓居北平較晚,1937年,受北平古物陳列所之聘鑒定書畫,隨后又應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之邀任國畫研究室教授、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,于是便移居北平。北平淪陷后,黃賓虹的生活跌入困境,經常三餐不繼。黃當時住在北平石駙馬大街,為補生活之急,不僅把心愛的名畫賣掉,也常以畫換米。除南方畫家外,附近城市的畫家也來京城鬻畫。如以賣畫為生的天津畫家劉奎齡也曾一度攜劉繼卣到北平,并會見張大千和張善子等人,還為魏恩甲作《關山行旅圖扇》《京劇四平山圖扇》等。
宮廷書畫大量外流也是市場上書畫來源之一。前清的王公貴族、士紳官員、八旗子弟,為了維持生活,紛紛變賣家中世代所珍藏的古董字畫。有些貴族顯宦之家已經坐吃山空,日趨潦倒,如溥心畬就曾因為母親辦喪事沒錢,被迫將家中祖傳的陸機《平復帖》賣給當時的著名收藏家張伯駒。(章永俊) 來源: 北京日報
責任編輯:虞鷹 |